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简析旅游合同中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陈福大

时间:2024-07-09 08:44: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5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简析旅游合同中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陈福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旅游合同作为明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更是倍受关注。但由于目前立法滞后、立法层次过低,使得在实践中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现象仍时有发生,旅游纠纷频繁出现。本文旨在本着民法平等、公平的原则,通过借鉴和参考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例,来对旅游合同中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加以初步探讨,阐述本人对此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合同;权利义务
一、何谓“旅游合同”
在学界对旅游合同一般认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在此方面台湾地区的学者有较多研究,曾隆兴认为“按所谓旅游契约有广狭两义。狭义旅游契约,仅指旅客与旅行业所订旅行及游览契约而言。广义旅游契约则包括狭义旅游契约及旅客运送契约、旅店住宿契约在内。” ;孙森焱认为“旅游合同(Reisevertrag)是指旅游营业人为旅客规划旅程,预订膳宿、交通工具,指派领队带领旅客游览并随团服务,旅客支付报酬的合同” ;林诚二则认为旅游契约为“称旅游者,谓当事人约定,由旅游营业人为旅客提供旅游服务,而由旅客给付旅游费用之契约。” 从各学者所下定义,不难看出后二者均采用了狭义说,而这也正是为各国立法所广泛采纳的。如德国民法典第651a条第1项的规定“根据旅游合同,旅游举办人负有向旅客提供全部旅游给付(旅游)的义务。旅客负有向旅游举办人支付约定的旅游费的义务。”我国合同法征求意见稿第325条“旅游合同是旅行社提供旅游服务,旅游人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 日本新旅游法中称旅游合同为“旅行业约款”,指旅行社与参加包价旅游的旅游者之间缔结的办理旅游业务的合同。 1970年布鲁塞尔旅游国际公约(即ICTC)第1条规定“旅游合同包括有组织的旅游合同或中间人承办的旅游合同。”
综上,笔者在文中所述的旅游合同也将采狭义说,即旅游合同为由旅游组织者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旅游者向其旅游组织者支付相应旅游费用的合同。
二、旅游者的义务
(一)费用给付义务
这是旅游者的主要义务,至于旅游费用的种类、数额及给付时间,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台湾地区的学者林诚二认为旅游费用应包括“代办交通、膳宿、导游等必要费用(如代办出台手续费、交通运输费、餐饮费、住宿费、游览费用、接送费及行李费)以及税捐、旅游营业人应收之报酬以及合理之利润。” 前南斯拉夫的《旅行组织合同》中规定“合同规定的全部费用,最后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支付;如未规定期限,旅客应按习惯做法至迟在交给旅行文件之日向旅行组织者付清旅费。” 在现今实务操作中旅行社一般以缔约时预付为基本原则,也就是当旅游者在旅游前交付费用后,他们就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了。
(二)附随义务
依照诚信原则和旅游合同的特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负有一定的附随义务,也可称为“旅客之从给付义务。” 如旅游者有义务及时提交旅游所需相关文件,协助导游安全有序地进行旅游,遵守时间和安全上的约定等。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3条第1项规定“旅游需旅客之行为始能完成,而旅客不为其行为者,旅游营业人得定相当期限,催告旅客为之。”而前南斯拉夫的《旅行组织合同》中的规定更严格、更详细,其要求旅客把组织旅行所必需的全部真实完整的文件,特别是把购买车、船、机票、预订旅馆所必需的个人证件和其他证体以及出入国境所必需的证件交给旅行组织者。且旅客应注意使本人以及证件和行李符合有关边境、海关、货币和检疫的规定以及其他行政性规定所确定的条件。
三、旅游者的权利
(一)变更权
即旅游者可以变更旅游合同,由第三人代为参加旅游,当然这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各国或地区的立法上主要有: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4条规定“旅游开始前,旅客得变更由第三人参加旅游。旅游营业人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第三人依前项规定为旅客时,如因而增加费用,旅游营业人得请求其给付。如减少费用,旅客不得请求退还。”德国民法典第651b条规定“(1)在旅游开始前,旅客可以要求由第三人顶替他参加到旅游合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如果该第三人不具备旅游的特别要求或者其参加旅游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行政机关命令,旅游举办人可以对第三人的参加提出异议。(2)第三人参加到合同中的,该第三人与游客作为连带债务人就旅游费以及因第三人参加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对旅游举办人负责。”笔者认为,此权的设立有利于保护旅游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不仅是旅游者的。因为旅游合同从订立到履行之间可能有一定期间,在此期间若出现了旅游者事先所无法预料到的情况,如突发疾病、单位有应急任务等,一谓强调其必须亲身履行合同,势必造成合同无法履行。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允许旅游者将合同变更给第三人,能使合同得以继续履行,更使旅游组织者能够获得预期的利润,而无需让双方当事人进入复杂烦人的返还价金、赔偿损失的过程。
(二)解除权
第一,任意解除权。在旅游开始前应当承认旅游者可以任意解除旅游合同,允许其在旅游合同签订后、旅游开始前甚至旅游开始后,均可随时解除合同,且此解除也无须提出正当理由。但应对由此给旅游组织者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如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9条规定“旅游未完成前,旅客得随时终止合同。但应赔偿旅游营业人因合同终止而生之损害。”
第二,旅游开始前旅行社变更预订的旅程,或提供的给付有瑕疵,且事后拒绝补正的,旅游者可以解除合同。如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9条第1项规定“旅游服务不具备前条之价值或品质者,旅客得请求旅游营业人改善之。旅游营业人不为改善或不能改善时,旅客得请求减少费用。其有难以达预期目的之情形者,并得终止合同。”
第三,旅游者因不可归责于己的事由致不能参加旅游时,可解除合同。如德国民法典第651e条第1项规定“旅游因存在有第651c条所列举种类的瑕疵而明显受损害的,旅客可以对合同发出预告解约通知。旅客因此种瑕疵出于重要的、旅游举办人知情的原因而不能期望旅游的,亦同。”
第四,旅游组织者因天灾、动乱、交通堵塞或政府命令等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不能给付时,可以解除合同。如德国民法典第651j条第1项规定“旅游因订立合同时不可预见的不可抗力而明显受到妨碍、危害或者损害的,旅游举办人和旅客均可以根据上述规定的标准对合同发出预告解约通知。”
(三)相关损害的求偿权
损害赔偿在各类消费合同中均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补救措施,故求偿权无疑也是旅游者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基于旅游合同所产生的求偿权大致可分为:
第一,物质损害求偿权:主要针对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携带的财物的损失。这类损害在旅游活动中时有发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 Quality of tour-guide service [标准的附录]若干问题处理原则3的规定“当旅游者的行李丢失或损坏时,导游人员应详细了解丢失或损坏情况,积极协助查找责任者。当难以找出责任者时,导游人员应尽量协助当事人开具有关证明,以便向投保公司索赔,并视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人身损害求偿权: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着发生人身伤害的可能性。一旦人身伤害发生后,旅游者应有权向旅游组织者主张权利。笔者认为虽然现今都要求在旅游开始前旅行社必须为每位旅游者购买旅游意外综合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旅游者的上述两种权利,也减少了旅行社相应的风险,但它无形中也为旅行社推诿责任提供了借口。故出于保护弱者的角度,应对其有所限制,当因旅游组织者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上述两种损害时,旅游者可以直接向旅游组织者求偿;当然其的保险权益也应同时转归旅游组织者,这既避免了旅游者在保险索赔时可能遇到的不便,也能使旅游组织者的风险不致过高,同时增强其的服务和防范意识。
第三,基于连带责任的求偿权:旅游组织者应对由其选派的导游、领队、司机等相关辅助人员的行为所造成的旅游者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连带责任。旅游者应有权对此类损害提出求偿权要求。如林诚二就认为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7条第2项所规定的“可归责于旅游营业人之事由”,应包括因旅游营业人之履行辅助人故意或过失所致之情形在内。 笔者赞同其观点,因为在旅游合同中,旅游组织者既然享有选用旅游服务的相关辅助人的权利,就应承担因其选用不当所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否则作为间接给付性很强的旅游服务,无疑将为旅游组织者逃避责任提供诸多托辞。
第四,精神损害求偿权:旅游是一种以精神产品为主的消费行为,旅游过程中金钱与物的交换只是实现这种精神消费的手段而已。因此,旅游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定会造成旅客精神健康权利的损害。 ICTC对此也予以支持,在其第13条规定,旅游组织者应对因其不履行行为而给旅行者造成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并在其第2项中具体规定了旅客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及其他损害的受偿限额。 但我国的民法通则乃至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均未提及关于违约责任能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大陆法系的传统理论,其认为因债务不履行只能产生财产上损害赔偿之债额,而不发生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只有在因侵权行为造成人格权之损害时,才发生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也一般对因合同不履行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认可,如冯建良诉上海中旅假日旅行社合同案 等。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未造成人格权损害的违约行为中的某些特殊个案也应给予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可视为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某种例外。因为旅游合同有其特殊性,正如俞宏雷所述其消费的是种精神产品,合同的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势必会对旅游者造成精神上的阻滞,带来某种程度的精神损害,如旅游者想通过旅游带来愉悦的目的没有实现,这实质上导致其订约的目的没有实现。当然,在赋予旅游者此种精神损害求偿权的同时,也应防止其滥用权利,如在旅行社无重大过失或故意的情况下不应支持等,以保障旅游组织者的利益。
第五,时间浪费求偿权:这是由于旅游合同的独特性所派生的一项旅游者较为独特的权利,因时间之经过而产生损害赔偿之债。典型的立法例有:德国民法典第651f条第2项规定“旅游无法进行或者明显受损害时,旅客也可以因无益地使用休假时间而要求以金钱作为适当赔偿。”;台湾地区民法典第514?8条规定“因可归责于旅游营业人之事由,致旅游未依约定之旅程进行者,旅客就其时间之浪费,得按日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但其每日赔偿金额,不得超过旅游营业人所收旅游费用总额每日平均之数额。”除上述立法例外,其他各国鲜有立法,我国对此也未有任何规定。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多有较强的时间性,且行程安排在旅游合同上已明确,多数旅游者都会依此作出相应的时间安排。一旦旅程因旅游组织者的原因而造成延误,无疑会造成旅游者在时间上不必要的浪费。而在现今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时间的浪费已经超过了时间经过的本来意义而具有了一定的财产价值。故此权的设立有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会促使旅游组织者更加注意旅程安排,更好地履行旅游合同。台湾地区的立法例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既保护了旅游者,又防止了旅游组织者过大的风险。

1、曾隆兴:《现代非典型契约论》,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月(修订三版)
2、孙森焱:《旅游契约之研究》,载《东吴大学法律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
3、林诚二:《论旅游契约之法律关系》,载《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一):总则·债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郑冲、贾红梅:《德国民法典(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张嵩、宋会勇:《试论旅游合同立法》,载《法学》1998年第4期
6、徐跃:《日本的“新旅游法”及其思考》,载《旅游学刊》1997年第1期
7、宁红丽:《旅游合同研究》,载《民商法论丛》2002年第1号(总第22卷)
8、林瑞珠:《旅游契约既定型化之研究》,中兴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6月
9、[南]维科斯拉夫·什米德:《南斯拉夫法律中的旅游合同》,载《法学译丛》1982年第5期
10、谭甄、董伟:《旅游、演员、广告、搬家、保安等无名合同实务操作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1、俞宏雷:《诌议旅游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3期
12、乔宪志:《’99上海法院案例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关于认真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关于认真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本部直属事业单位,各外贸中心,本部直属公司,各商会、协会、学会:
为了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统计工作,现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的通知》(国资统发〔1997〕17号)及《关于印发〈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国资统发〔1997〕18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
中有何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向我部(计财司)反映。

附件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各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国家有关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经过各级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1996年全国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数据的收集、录入、审核和汇总等各阶段的工作已顺利完成,数据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高。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即“统一报表”)在对1996年国
有资产年度报表做进一步简化、规范的基础上,兼顾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产权登记年检等项工作的基本需要,促进了国有资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相互衔接。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资产统计工作,认真做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保证国资系统“统一报表”第一年的顺
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统一报表”的组织协调工作。“统一报表”作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作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重要工作来抓,积极落实好机构、人员和经费,为
做好1997年的“统一报表”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统一报表”事关国有资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项业务工作的密切配合,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的主要领导要在认真研究各项业务工作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
按照“统一报表、一次下达、一表多用,数据共享”的原则,协调好各项业务工作关系。实施“统一报表”后,不是以一项基础工作代替另一项基础工作,而是促进各项基础工作相互衔接,各级负责年报工作的同志要切实负起牵头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有关业务口做好数据汇总工作。
二、认真做好“统一报表”的层层布置和培训工作。“统一报表”旨在树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权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各项基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促进各项基础工作形成有机的整体。抓好布置和培训是落实“统一报表”的基础工作,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要
从“统一报表”的目的和要求出发,在全国统一布置和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做好层层本地区、本部门的布置和培训工作,通过“统一布置”和“集中培训”,层层“一次下达”,使基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各基层填报单位全面、准确地领会“统一报表”的基本内容、工作要求和具体
操作。做到统一指标口径、统一编制方法、统一工作要求,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三、细致组织好“统一报表”的基层编制工作。报表数据的全面、完整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实施“统一报表”必须抓好各基层企业(单位)的填报质量,报表的覆盖范围全面,尤其是抓好国有控股、参股的混合型经济单位的填报落实,保证国有资产统计范围的完整。为此,各级国有资
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必须下大力气,从“统一报表”的基层编制抓起,做到及时、准确、规范和完整。一是要建立各级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确保每户基层企业(单位)有专人负责填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指导;二是进一步清理和落实报表填报单位,按党的“十五大”精神,认
真抓好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年报编制工作,保证户数不重不漏;三是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国有资产年报编制工作,认真抓好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和国有上市公司等重点大中型企业的编制工作,尤其是保证重点单
位全部纳本地区、本部门统计范围;四是进一步规范具体填报要求,督促基层填报单位做到,认真填报有关企业(单位)代码、行业代码、规模代码等封面标识等,严格按照“编报说明”要求认真填报各项指标,并注意检查各项代码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和表内及表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

四、进一步加强“统一软件”的操作规范。为配合“统一报表”工作,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一研制了《国有资产基础数据管理软件》即“统一软件”,“统一报表”数据均通过计算机处理,对软件操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及各填报单位要结合各自
情况在加强和规范软件操作上下功夫。一是要抓好软件使用的培训工作,使各级用户掌握操作要领,规范进行录入、修改、汇总等操作;二是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础录入点和汇总点,进一步规范逐户录入,严格禁止不符合要求的多户汇总录入;三是审核出的报表指标数据问题,要及时与
填报单位进行核实,勿随意调整报表原始数据;四是要注意各汇总点的报表类型处理选择是否正确,基础数据修改后要做好重新汇总;五是规范运用各模块间的数据调用和核对功能,保证各项业务工作数据客观和“统一”。
五、切实把好“统一报表”的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生命,“统一报表”作为国资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报表,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在抓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基层填报、收集和组织数据录入的基础上,采取逐级审核或集中会审等方法,认真做好数据核对工作,严把
质量关。一是认真核对基础报表户数,在保证不重不漏的基础上,摸清增减变动原因;二是注意核对报表数据与会计决算数据是否衔接、报表数据是否满足指标间的勾稽关系,以及历年重点指标数据变动是否合理,保证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是要抓好国有资产各项业务工作的户数
口径和主要指标数据的核对,为各项业务工作数据调用奠定基础;四是要注意对汇总方式和汇总结果的审核,对国有资产总量等易重复的指标数据认真剔除虚数,尤其是抓好企业集团数据汇总方法是否符合规范,以确保上报数据的全面、宏观。
六、严格规范“统一报表”的数据汇总工作。规范数据汇总工作,是各级汇总单位确保各类报表汇总数据客观准确的关键。因此,各级国有资产年报编制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数据汇总。一是对能够编制完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集团型企业,均以集团合并会计汇总报表数据为基础直接
形成集团系统国有资产年报汇总报表数据;二是对未实行合并会计报表的集团型企业,在叠加汇总集团系统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简单合并方式,对内部往来科目的虚增项进行轧差调整后形成集团系统国有资产年报汇总报表数据;三是对非集团型企业(单位),均采取叠加汇总方式,即对所
属(或管辖)企业(单位)上报数据不做任何调整只进行简单叠加形成地区或部门国有资产年报汇总报表数据。在国有资产年报汇总工作完成后,要抓紧做好数据库的整理工作,积极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汇总和产权登记年检汇总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七、认真组织好“统一报表”数据的上报工作。“统一报表”数据的及时上报,关系全国国有资产的统计汇总工作的及早完成和向党中央、国务院的及时报告。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必须认真抓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的催报工作,保证按规定时间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报表的
收集和汇总工作,并注意上报手续完备、表式资料齐全、数据完整准确。在抓好一般企业(单位)报表上报的同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要组织力量认真抓好第二阶段境外企业(单位)报表、股份制企业补充报表的上报工作,并将上报情况列为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考核重要内
容之一。各地区、各部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检汇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汇总数据的上报工作实行分口进行,具体上报要求和时间按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检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工作规定执行。
八、抓紧做好土地估价入帐的复核工作。第五次全国国有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已于1996年结束,但个别地区和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督促企业对土地估价结果进行入帐,造成全国资产、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口径不一致,给全国数据分析等工作带来困难。为此,各级国有
资产管理部门要在1996年底以前组织所属企业(单位)对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入帐进行一次全面复核工作,抓紧督促企业、单位做好土地估价的入帐工作,并将入帐结果纳入国有资产年报的统计范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将土地估价入帐复核作为考核各地区、各部门1997年国有资产年
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九、认真做好“统一报表”的数据核查工作。国有资产年报的数据核查工作,既是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统计方法正确性的重点检查,也是对统计工作内容及其结果真实性的重点核实,目的是促进进一步提高基层企业(单位)各地区、各部门国有资产年报数据质量。各地区、各部门
在完成国有资产年报的收集、审核、上报等工作后,要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有关国有资产年报数据核查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数据核查工作,按规定比例选择地区(市、县)、行业和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对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和审核中发现
的问题进行重点复核、检查,并认真准备好核查报告,编写核查案例,及时上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以配合做好全国范围的重点核查工作。
十、进一步做好数据分析和建档、建库工作。国有资产年报汇集了全部国有企业(单位)数据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着国有资产存量、分布、运营效益情况等重要内容,具有极高的分析利用和保存价值。1996年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在数据分析上作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很多地区和
部门的分析报告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1997年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要进一步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尤其是要把数据管理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分析功能,结合日常的监管工作,按照统一要求做好“统一报
表”工作的总结;二是要结合改革发展形势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区域及行业国有资产存量、结构和运营情况的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及时为各级政府实施资产重组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对报表数据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组织对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进行重点分析,为本地区、本部门及所属企业研究问题和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四是加强报表、数据的建档、建库工作,对各类年报表要装订成册,加具封面归档,对每年的汇总数据和基础数据要单独建库并作备份,以备随时调用和防止丢失。
1997年是实施“统一报表”的第一年,请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好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各项工作,确保“统一报表”的顺利实施,促进1997年的国有资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再跃新台阶。

附件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印发《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国家有关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全国性金融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关于“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精神,切实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关于“汇总和整理国有资产的信息,建立国有企业财产统计报告制度,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的要求,根据近年来国有资产年度统计工作实际,
我们重新修定了《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1997年国有资产年报(即“统一报表”)工作的实施,认真贯彻执行。在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和情况,请及时反映。
修定后的“制度”对国有资产统计范围作了调整,规定凡用国有资产投资占资本比例10%(含10%)以上的参股企业均纳入统计范围,鉴于1997年工作已部署,“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从1998年起执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体系,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建立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准确反映、掌握全国国有资产存量、分布、结构、运营、效益和质量等基本情况,以及了解分析国有经济支配和调动能力,为国有资产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服务,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完善企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并为国家宏
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条 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和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年度报告。
(一)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是根据国家会计制度、统计法规和经营、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单位)经济类型等统一制定的报表格式,用以收集、反映各级企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状况、经济实力、资产质量、社会贡献、社会负担等基本数据信息情况。
(二)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年度报告是由各级经营、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单位)依据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及本年度国有资产经营(使用)实际情况,编写的年度国有资产经营(使用)状况报告书,作为考核各级企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效绩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的不同管理性质分类进行组织。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按一般工商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境外企业等不同行业及管理性质分类进行组织。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单位、房产经管单位等不同管理性质分类进行组织。

第二章 填报范围
第五条 所有经营、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单位)都应当依据本制度认真填报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和如实编写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报告。基本填报范围主要包括:各类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简称“国家投资企业”);各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及军队、武警;经营、占有
或使用国有资产的其他企业(单位)。
第六条 本制度第五条所称“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具体包括:
(一)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即非公司制的国有独资工厂、商店、矿山等企业和由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做为其唯一出资人并实行公司制的企业。
(二)国有控股企业,即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做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占其资本比例具有支配地位或控制作用(即国有投资份额占50%以上或虽在50%以下但拥有实际控股权)的各类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类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三)国有参股企业,即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做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占其资本10%以上(含10%),但不具有支配地位或控制作用的各类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类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四)其他拥有国家投资的企业(单位),主要指:经产权界定国有资产占资本份额10%以上的集体企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的国有事业单位;国家或国家投资企业开办的各类境外企业、机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投资开办的各类企业或经济实体。
第七条 本制度第五条所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包括:
(一)各级行政党团机关,主要指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关、政治协商会议机关、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党派等组织机构。
(二)各类由国家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三)各类属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举办或由国家预算提供全部或部分经费的独立社会团体。
(四)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开办的境外机构,主要指使(领)馆、商务处、文化处、代表处、记者站等。
(五)军队、武警及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
第八条 企业(单位)在编报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时,除特殊规定外,均以最基层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为基本填报单位;特殊中央部门由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另行规定基本填报单位。
第九条 各类国家投资企业“基本填报单位”是指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的最基层填制企业,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独立核算。
(三)能独立编制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第十条 各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填报单位”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的最基层填制单位,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国家核定的行政、事业或社团编制。
(二)实行独立核算。
(三)拥有固定的收益或经费来源。
第十一条 各类国家投资企业对其投资举办的下属企业(单位)的“基本填报单位”暂统一确定为:大型企业(含大型企业集团)下属填报对象为第四级以上(含第四级)企业,第四级以下企业列入第四级统计;中型企业下属填报对象为第三级以上(含第三级)企业,第三级以下企业
列入第三级统计;小型企业下属填报对象为子公司以上企业,子公司以下企业列入子公司进行统计。

第三章 报表类别
第十二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
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主要内容包括国有资产年度经营情况基本统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检汇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汇总等各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数据统计。
第十四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依据企业(单位)经营、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属性分为经营性报表和非经营性报表两大类,并依据企业(单位)不同行业或管理性质分为六小类。
(一)经营性报表中分为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金融保险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境外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
(二)非经营性报表中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建设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房产经营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
第十五条 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境内所有的国家投资的非金融企业填制,具体包括执行现行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商品流通、施工、房地产开发、运输(交通)、邮电通信、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文教卫生、旅游饮食服务等会计制度的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
第十六条 金融保险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境内所有国家投资的金融保险企业填制,具体由执行现行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并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填制,包括:
(一)银行,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等。
(二)保险机构,包括各类国有保险公司或机构。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信用社等。
第十七条 境外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主要是由国家投资控股或参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举办或投资的各类境外企业。
境外金融保险企业依据金融保险企业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格式以美元金额单位填制。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制。
境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填报行政事业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中的境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量表。
第十九条 基本建设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按基建会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的基本建设单位(项目)填制。
第二十条 房产经管单位类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各地区房产经管单位填制。
第二十一条 国有资产经营情况年度报告是指各类国家投资企业在每年年度终了后,将本企业所经营、占用的国有资产在该经营期间的运营和效益情况向同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交的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国有资产总额及其变化构成。
(二)企业年度资产经营效益情况,主要效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成情况,以及影响经营效益的原因。
(三)企业所属下级企业(单位)的户数,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分析及所属下级企业产权变动情况,以及在建工程情况分析。
(四)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的其他情况。
(五)企业对下一年度提高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效益和质量状况的措施或建议。
第二十二条 国有资产使用情况年度报告是指占有、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单位、房产经营单位在每年年终,向同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的本单位所占有的国有资产在该年度内的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资产总量、结构及变化情况。
(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情况。
(三)本单位对外投资及所属单位的户数情况。
(四)本单位应反映的资产质量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三条 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报告在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报送后的三个月内上报。

第四章 报表汇总
第二十四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由基层企业填报,采取逐户填报、逐户录入,并自下而上按产权隶属关系(或财务隶属关系)层层汇总、逐级上报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汇总分为叠加汇总和合并汇总两种方式:
(一)在不具有产权关系(即没有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企业间进行报表汇总时采用简单的叠加汇总方式。
(二)在以产权为纽带组成的企业集团内部或具有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母子公司间进行报表汇总时采用合并汇总方式。
第二十六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叠加汇总方式是指将不同企业编制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所有科目按报表表式直接加总,不做任何调整,形成部门或区域的国有资产年度汇总报表。
第二十七条 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合并汇总方式是指具有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企业集团或母子公司对内部往来项目或重复项目进行必要剔除后,形成集团性企业或母子公司国有资产年度汇总报表,具体又分为两种方式:
(一)标准合并表汇总:目前已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集团或母子公司,均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采取合并报表方式进行报表汇总,其国有资产年度汇总报表可根据已合并的会计决算汇总表直接编制,并附报所属企业基础数据。
(二)简单合并表汇总:尚未按规定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集团或母子公司,可以将所属企业报表进行叠加汇总后,进行必要项目的合并调整,形成全集团或公司的简单合并汇总报表上报,并附报所属企业基础数据。
第二十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及各类企业(单位)汇总国有资产总量时应根据不同种类报表首先分别汇总,剔除虚增或重复项目,最后合并加总形成本地区、本部门国有资产总量。
第二十九条 经营性国有资产汇总采取按单户汇总和部门、地区汇总两种方式分别进行:
(一)单户国有企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国有实收资本、国有实收资本应享有的权益(国有留存收益)和其他国有资金之和。
(二)部门、地区和企业集团国有资产总量汇总,应进行必要的项目剔除,具体等于国家资本、国有实收资本应享有权益和其他国有资金之和。
第三十条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汇总由各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的单位(机构)年度终了的资产总额扣除负债(或视同负债)部分余额叠加构成。
第三十一条 为规范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数据汇总方法,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有关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汇总具体工作制度。

第五章 工作组织
第三十二条 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的组织工作,即统一制定全国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格式、处理软件和工作制度,统一组织对全国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工作实施,具体指导、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
第三十三条 各地区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并具体负责组织对本级或本部门所监管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国有资产的存量、分布、结构、运营、效益和质量等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检
索、分析工作。
第三十四条 各级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基本填报单位在每年年终进行资产盘点、会计决算或费用清算后,应及时汇总整理有关国有资产统计数据,编制本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及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产权隶属关系或财务隶属关系上报直接主管单
位、部门;经直接主管单位、部门审核汇总后,中央企业上报上一级主管单位、部门,地方企业上报同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 中央企业上级主管单位和地(市)或县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所属各基层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和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报告后,进行全面审核、汇总,编制本系统、本地区的资产年度报表和资产经营(使用)情况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中央
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或省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六条 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和省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下级报送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后,组织进行全面审核和汇总,形成本部门、本地区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在4月30日前(除特殊情况外)报送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七条 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每年的6月30日前,将经全面审核和汇总后形成全国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和编制全国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情况分析报告报送党中央、国务院。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送本级所监管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汇总结果和经营(使用)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十八条 各类国家投资企业和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需要,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在内部有关机构中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
第三十九条 各地区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本级监管范围内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国有资产年度报表和有关数据资料的布置、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并相应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库。
各省级(含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市)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应有相应机构,承担本级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职能,并建立数据录入和汇总点。
各县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国有资产年度报表的具体布置、收集、汇总、分析工作,有条件的县可设立相应机构和数据录入点。
第四十条 中央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由专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负责,按规定程序布置、收集、汇总、分析和报送本部门所监管国有资产年度汇总报表和有关数据资料;尚未设专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的中央部门,可在内部有关机构中指定专职国有资产统计人员负责

第四十一条 对于暂无上级主管部门或机构改革后主管部门撤销合并的企业、单位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报送报表。
(一)委托报送。委托原主管部门或新的主管部门代为汇总报表后上报。
(二)直接报送。企业可直接向同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报送。

第六章 工作职责
第四十二条 为保证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报告工作质量,维护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将依据本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将逐步制定严格的国有资产年度报表会审、核对核查、确认等工作制度(另行下发)。
第四十三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有权要求本级所监管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统计表式和报告内容提供国有资产经营(使用)数据资料和基本情况,并负责对所监管范围内国有资产统计资料和报告情况进行核实确认。
第四十四条 各级从事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执行资产统计任务所需的财务、统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从事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人员有义务揭发、检举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中因违反国家规定造成国有资产虚报、漏报或流
失等行为。
第四十五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应根据国有资产统计报告考核制度(另行下发)对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取得重要成绩的集体或个人给予表彰。
第四十六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对在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中发生虚报、漏报、瞒报、迟报、拒报等行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应根据《会计法》、《统计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具体处罚措施:
(一)依据《会计法》有关规定,对于有意伪造、篡改国有资产数据资料,情节严重并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依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于虚报、瞒报和拒报的,建议主管部门免除(解聘)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职务,或者给予降职、撤职处分。
(三)依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漏报、迟报的企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经济处罚,并由同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并在地区、部门内或全国进行通报批评。
(四)依据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加强清产核资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对基础管理混乱或报表数据严重不实企业(单位)指定中介机构对该企业(单位)进行清产核资,重新填报有关报表,所需费用由该企业(单位)负担。

第七章 数据运用和资料管理
第四十七条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数据资料,并保守国家、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应加强对国有资产数据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第四十八条 国有资产年度统计数据资料的管理和运用应严格遵循国民经济产业、行业划分等国家标准,以及国家统一制定的企业(单位)规模、经济类型和组织形式等规定。
第四十九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都应建立国有资产统计分析制度,按照加强国家宏观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工作要求,认真对本级所监管国家投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资产分布、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及存在问题等
进行分组、分类统计分析,及时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十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都应建立国有资产数据定期公布管理制度,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定期向社会公布或为各类企业提供国有资产的有关统计数据资料,以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并为合理配置资产和优化资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第五十一条 国家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拥有全国国有资产汇总数据资料的管理权,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拥有所分级监管国有资产的汇总数据资料和国家投资企业基本数据资料的管理权。
第五十二条 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各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有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企业(单位)数据资料的商业秘密是指涉及企业公平竞争、相互经济往来的关键性资料,但企业(单位)按国家规定填报的资产负债表、国有资产总量表等所列基本指标不得视
为企业(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五十三条 国有资产数据资料密级范围、期限、管理、公布等事项均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具体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依据本制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
第五十五条 本制度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5年12月19日发布的《国有资产年度报告制度》同时废止。



1997年10月21日

关于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8年9月14日,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计委、建委(建设厅)、文物局:
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公布了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对保护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为了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根据国发〔1994〕3号文件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精神,经国务院同意,中央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为了加强对此项资金的管理,现制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管好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是中央设立的专项用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确有长期保护价值的重点历史街区及文物的保护规划、维修、整治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申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必须符合下列具体条件: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按规定程序批准。历史街区已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认定为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明确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
(二)该街区内环境风貌保存完整统一,能反映出当地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风貌特色,有较高历史价值。
(三)该街区内反映历史上典型风貌的房屋建筑、构筑物及环境要素(道路、河流、树木、墙院等)基本是历史上的原物,不是仿造的。
(四)该街区当前面临自然破坏的威胁,需及时抢救。
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城项目的申报应严格按程序逐级完成,不得越级申报;申报的项目必须已安排落实大部分资金;项目应由省(自治区)计委、财政厅(局)、建委(建设厅)、文物局联合上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由四部门对所报项目共同筛选、论证、审核、研究确定。当年申报的项目必须于上一年度12月底以前上报到上述国家有关部门,以便当年资金及时到位。
第五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项目出发进行安排。其中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审批;属于维修项目的资金,由财政部负责审批。
第六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不列入地方财政支出基数,由中央专项拨款。
第七条 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资金需要量大,各地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与中央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八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实行无偿分配,地方不得转作有偿使用。
第九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不得用于楼、堂、馆、所建设。属于基本建设的项目,要按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搞好项目建设成本核算,切实用好资金,提高投资效益。资金到位后应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实施计划。各级计委、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挪用、损失浪费和不按规定使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要严肃处理。各级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负责监督工程的实施和验收。项目完工后,应将资金决算、项目实施效果报告(文字、照片)在3个月内及时上报国家四部门。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